2016年9月6日

換跑道,人生新開始

換跑道,人生新開始
  • 文章出處:康健雜誌158期
  • 2012.01.01
  • 作者 : 王梅
  • 圖片來源 : 康健雜誌
厭煩一成不變的生活,想換條路走走看?不需要大動作、大轉變,只要從你的興趣開始,意想不到的好事可能會發生。
某天早上醒來,一如往常,你打點好一切準備出門,但你察覺自己並不開心,對人生感到困惑,懷疑走到今天這一步、擁有的一切,到底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,還是被不明就裡的責任義務推著走?接下來,你可能會開始反問:「我的生涯是否該換條路走?所謂的美好人生只有一種標準嗎?」

放眼四周,蠢蠢欲動「想換條路」的人不在少數,尤其到了中年,生涯大都已定型,有些是想嘗試新的可能性,有些則是因為對現狀不滿,但未必是考量薪水、頭銜與社會地位,而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。

感覺疲勞又空虛

美國民調機構「洛佩爾(Roper Organization )」曾做過一份調查發現,儘管擁有了財富與各種新式的科技產品,但美國人的幸福感依舊和1950年代差不多,許多人在成功的外表下內心並不快樂,他們每天 兢兢業業打拚,並不是因為真的熱愛工作,而是為了維持高檔的生活水準不得不賣命,卻常常感到疲勞又空虛。

在田納西州那許維爾大學擔任終身教職的泰勒(Keith Taylor)就感嘆,不論自己做得有多努力,每個月就是入不敷出,薪水全花在房租、育兒、水電和清償貸款,每次好不容易存了點錢,就會有額外的支出又把 錢花掉,譬如車子拋錨、家人生病等,如此日復一日,手頭一直很吃緊,有時甚至得向親友借貸。

從小,泰勒有個心願「想當慈善家」,但他發現距離這個夢想愈來愈遙不可及,因為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來幫助別人。

不過,有天他突然悟出一個道理,行善與金錢多寡無關,也不必等到中樂透或發大財,只要盡己所能,就能隨手幫人。

泰勒決定簡化生活,動手清掉一堆不必要的家當,只留下電視、沙發、床、碗盤、炊具等基本生活用品,搬到較小的公寓,省下一半的租金。他允諾這輩子每個月捐出一成的薪水、350美元,專門用來幫助那些和他一樣「拚了命工作,卻偶爾碰到意外,需要小額款項的人」。

泰勒因此而成立了一個「小小需求」網站,當作與外界聯絡的管道。

泰勒這個原本純屬私人的舉動,不料卻引發了廣大效應。幾個星期之後,一堆認識與不認識的人也跟著自願加入,結果事情發展超乎預期,愈搞愈大,「小小需求」 變成一個集結善心人士的社群,美國NBC、CNN等各大媒體都相繼報導了這件事。小小需求網站從2003年創設迄今,至少幫助了3000人次,共捐出了超 過100萬美元。

個人幸福與財富無關

心理學家早已發現,個人幸福並不是建立在財富與消費文化之上,而是對社會人群的貢獻度,以及參與一些善行義舉,一旦把「個人私利」轉為「公眾利益」,往往能提升個人自我價值與生活滿意度。

譬如,泰勒本來是基於個人需求,只是一個小小念頭的改變,結果卻變成一場成功的實驗,讓許多人起而仿效,令他始料未及,他也終於實現了當慈善家的夢想。泰勒從「小我」變成「大我」,由「利己」擴展成「利他」,人生從此大大不同,同時也成就了更多人。

如果,你也早已不耐一成不變的生活,想換條路走走看,更想對社會人群多做一點貢獻,但不確定到底該何去何從?「改變也許只需要幾分鐘,並不一定要『大動 作』或『大翻轉』,」《我到我們的世代(Me to We: Finding Meaning In a Material World)》作者柯柏格兄弟指出,可能就在你生活的周圍,或者此時此刻的當下。

1995年某天早晨,住在加拿大的柯柏格兄弟中的弟弟魁格在吃早餐的時候,讀到報紙上一則「12歲巴基斯坦童工遇害」的新聞,引起他的關注。他到住家附近的公共圖書館查詢資料,赫然發現南亞一帶許多幼童被大人轉賣、被迫當奴工的事實,令他大為震撼。

柯柏格兄弟毅然決定成立一個「解放兒童(Free The Children)」的組織,為維護兒童權益到處演講、募款、陳情。那年,弟弟魁格只有13歲,哥哥馬克18歲,廣大群眾並未因他們是涉世未深的小鬼而忽視這項行動,立即給予熱情響應。

解放兒童組織目前在全球已建造了500多所學校,在45個國家從事教育及發展計劃,參與活動的超過100萬人,每天協助5萬多名兒童就學。

柯柏格兄弟曾獲得「未來全球領袖獎」等多項國際殊榮,弟弟魁格並三度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。這對兄弟表示,每個人都有可能改變世界,同理心與善意是會傳染的,能夠跟一群人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,那種成就與喜悅,帶給他們前所未有的快樂。

《康健》本期報導兩位中年男人陳建廷與陳孟凱換公益跑道的故事,你也可以參照下列幾個途徑,幫助自己決定該換哪條路走:

1.從自己的興趣、嗜好下手 問問什麼事可以讓你興致盎然、樂此不疲,譬如組織社區棒球隊、協助弱勢青少年課後輔導、協助社區修復老舊建築、照顧流浪動物等,別小看這些微不足道的事,常有意想不到的好事跟著發生,「路」就在那裡。

2.緩衝期至少半年到一年 一旦找到另一條可行之路,恭喜你,但先別急著換跑道,而是讓自己有一段適應期,以確定不是基於一時浪漫的憧憬,或者只有維持三分鐘熱度。

3.堅持個人品質 一定要找出做這件事背後的價值和意義,而且要超過別人的預期,而不光是表面應付而已,否則,到了後來自己也會覺得索然無味。

4.天時、地利、人和的條件 改變的過程不是一蹴可幾,必須經過細火慢燉,漸漸醞釀,同時需要一些蹲馬步的基本功,累積個人實力,等時機到了,自然就會發酵。

5.善用部落格 部落格的好處是,可以廣結同好,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擴展影響力。

6.定位明確、專業化 想做的事很多,但個人能力畢竟有限,掌握清楚自己的方向與定位,好處是可以集中火力,不至於浪費資源。

7.經常向自己的信仰禱告 每天面對的資訊干擾與雜音太多,多向自己的信仰禱告,可以幫助集中思考,意念更專注,信念更堅定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吃斋的猪

猪现在的三餐多是吃蔬菜瓜果类。 偶尔蔬菜碗中加几片薄薄的肉片或鸡蛋增添点滋味。 吃素吃多了脸色也绿黄绿黄的。 本来都正在步入中老年人的步伐,脸色已经非常灰暗了,再加上营养不均匀的三餐。 猪脸越见丑陋,自己都不想看到镜中的自己。 这样的伙食也使猪脚步乏力,整天缺乏动力。 只想躺着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