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30日

8個覺悟,1個人幸福終老

8個覺悟,1個人幸福終老
  • 文章出處:康健雜誌162期
  • 2012.05.01
  • 作者 : 黃惠如
  • 圖片來源 : 天下資料
選擇一個人的生活,就是選擇一個人的責任,從這一刻起,你沒有權利迷糊,實踐這8個覺悟,才能一個人幸福到老。
有小孩和沒小孩的人在青壯年時,彷彿兩個世界。有小孩的人常常不為自己想,沒有小孩的人則是時時刻刻都在為自己想。

在為老後準備時,沒有子女的人也該如此為自己想。選擇一個人的生活,就是選擇一個人的責任,你不能缺乏先見之明,因為你只能靠自己。

打算單身、頂客到老的人要有以下8個覺悟,而有子女的人如果實踐這8個覺悟,老後生活也會很幸福。

1.不要輕言退休

「不要輕易退休,」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、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總顧問李玉春說。

只要你還活著,內心都會希望自己是有用、有貢獻的人,如果喜歡工作,沒有必要放棄工作。如果想減少工作量,也可以改用兼職、專案或志工的方式投入工作。

人生的第二或第三份職業的好處是比以前更能重拾嗜好,不需符合社會的期待,因此有更大的彈性與階段性。

延後退休,也是不得不然的選擇。因為你可能會比你想的更長壽,將省吃儉用的儲蓄花光。

若依勞保年金最高級距43900元來計算,工作愈久對退休規劃愈有利。若工作年資45年,所得替代率接近七成(生活費是退休前的七成);但若只工作30年,所得替代率才46.5%。

2.培養興趣

雖說不要輕言退休,但人生的重心不能只有工作,尤其是單身、沒有子女的人,容易過度投入工作,一旦離開工作崗位,生活頓失重心。老年生活是要你去爬山飽覽美景,而非悶坐在家裡茫茫看電視,或被電視看。

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認為,每個人都應該培養20種分別能在戶外、室內進行的嗜好,有些能一個人獨樂,有些和朋友一起同樂。

也許你無法像大前研一興趣如此廣泛,《錢與閒》的作者紐奧爾良商學院教授勒巴夫(Micheal LeBoeuf)建議,以下問題現在就要思考,以創造充實有趣的老年生活:

●你對什麼主題很想深入瞭解與投入?

●有什麼運動、嗜好或活動,是你想學習或精進的?

●你想去什麼地方旅遊?

●如何和別人分享你的知識、經驗,讓別人也能受惠?

●什麼事情讓你最有成就感?

3.用錢來孝順你

單身或沒有小孩的人,一人飽全家飽,不用把賺來的錢花在小孩身上,過著單身貴族或頂客族的生活,想消費犒賞自己時就消費,很容易不知不覺錢就不見了。

國際間的研究都指出,退休後所得替代率七成,也就是生活費是退休前的七成,約可感到適足。

勞委會去年底曾發表新聞稿指出,以勞退新制加勞保退休金,若以勞工年資35年,薪資3萬元,60歲退休活到平均壽命的82歲計算,所得替代率可達81.7%,也就是退休後每個月還可以領到2萬4千元。

不過勞保最高級距只有43900元,若所得愈高,所得替代率會愈失真。月薪6萬元的人若年資30年退休,所得替代率其實降至34%。

況且,勞委會的假設是每年都要調薪1%、而且勞退基金每年的報酬率要4%,但目前勞退基金操作績效不佳,報酬率才1%上下。

多數的理財專家都建議善用政府的美意,除了雇主義務提撥6%薪資之外,再自行提撥6%。

而且還是要大筆、大筆的儲蓄。沒有子女、在大學教風險管理與保險的前台北市議員許淵國謹遵家訓,「能存三塊錢,就不存兩塊九」。

你可以幫自己設定一個退休專門戶頭,每個月提撥固定比例的薪水當作儲蓄。

到底要存多少?先不要被千萬退休金的目標嚇跑,現在網路上提供許多試算程式,可以用最保守的推估試算後,若你認為法定提供的退休金,只能佔四成,波士頓大 學經濟系主任克里寇夫(Lourence J. Kotlikoff)在《世代風暴》建議,那必須自行補足其他三成,就需儲蓄目前薪水的一成至兩成,而且愈早開始愈好。

4.維持健康

不管你喜不喜歡,醫療保健都是餘生最重要的話題。每個人都應該起而行,不僅省錢,也可以改善生命,妥善運用多出來的生命。

維持健康、壓縮失能時間的規劃與實踐,從40歲就要開始,沒有人會想要餘生都纏綿病榻、和疾病搏鬥,更不願意見到失智來襲,生命尊嚴掃地。

許淵國去年靠每天慢跑減肥22公斤,因為高血壓、血糖、脂肪肝都是紅字,減肥後神清氣爽,感覺人生還有20年可以投入公益。

芬蘭活躍老化的經驗是,保持健康與體能直到非常老,壓縮臥床到死亡的時間到死前兩週。若現在就開始保養,的確做得到。

例如不抽菸、不喝酒、每日五蔬果、不過重、規律做運動、酒後不開車、定期健檢。好好照顧身體,因為還要用很久。

5.住宿舍的心理準備

每個人都要有和別人住的打算。

77歲的許阿姨退休前在貿易公司上班,先生過世後獨居20年。最近一兩年體力愈來愈差,又因富貴手無法自理三餐,「連颱風天都要撐傘出門買飯,」比較了兩家養老院,一到朱崙老人公寓參觀,當下就決定搬進來。「每次一下大雨,都好慶幸住在這裡,」她說。

住這裡,不僅有同伴,樓下也有工作人員可以聊天,遇到事情也有人可以商量,「不像以前只能對著牆壁說話。」

6.寫好遺囑、醫矚、DNR

一般人旅行前,都會確認東西帶了沒?有沒有買保險?卻沒想過萬一出了意外,願意接受什麼樣的醫療?有沒有法定代理人代替自己和醫護人員溝通?臨終前想不想被搶救?

寫好遺囑、醫囑、DNR(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),是人生最重要的企劃書,可免除家屬反目、醫護為難、自己生命尊嚴蕩然無存。

這份企劃書每個人都必須事先填寫,沒有子女可代言的人更應該交代,愈早說清楚寫明白愈好。不知如何下筆?可參考《跟親愛的說再見》(天下雜誌出版)、「搶救心跳的迷思,DNR你簽了嗎?」《康健雜誌》141期。

7.做好照顧父母的準備

《40歲好日子才開始》作者大塚壽認為,40歲該做的事是提早對「看護父母」問題做準備,與其有人犧牲自己的人生夢想照顧老人,不如交給專業。

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本身也是失智症家屬,以自身經驗建議,即將負擔照顧父母責任的中年人,要提前了解公部門、NGO所提供的各種資源,以免父母一生病需要人照顧時,慌了手腳。

趁著年節時全家團聚,可以藉新聞事件或戲劇影集故事,了解父母面對老病死的心意,也和兄弟姊妹討論,未來若父母失能,需要照顧時,彼此將如何分工。

8.培養「類家人」網絡

父母、兄弟姊妹和其他親人終究會有各自的人生、或先走一步,好在有親近的朋友可以滿足多數情感上的需要。

現在許多單身女性會一起學烹飪、佛朗明哥舞,或大量的揪團,都是藉由活動來深化友誼,東方線上&東上快線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觀察。

這個世代習慣運用科技,如臉書、what’s App,更多元的聯絡管道,也讓「保持聯繫」,變得更容易。「以前和表妹大半年沒聯絡過一次,現在透過臉書知道她在關心什麼,一見面就有得聊,」李釧如說。

耶魯大學教授哈格(Pamela Haag)在她的新書《婚姻的祕密》指出,由於工時長,現在的同事變得像家人,配偶卻變得像同事。

Babyboss前總經理林梅芳每天固定時間到公司,只要晚到或缺席,同事便會打電話關心,問是不是生病了?要不要送食物到你家?需不需要陪伴看病?

跨出自己所屬的世代更有幫助。現在花一分鐘思考,除了父母和小孩,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10個人裡,有比你年紀大10歲或小10歲的嗎?

跨世代的關係可以讓生活變得有趣,年輕人受到指引,年紀大一點的人也覺得給予獨到的建議感到榮幸。

許淵國的太太是鋼琴老師,有幾個特別投緣的學生不僅常聯絡,年節也會特地來陪伴。

一位景仰舞蹈家瑪莎‧葛蘭姆的人反對《紐約時報》在訃告中寫葛蘭姆沒有直系親屬,他說「每個舞者、編舞者、音樂家,每個上過現代舞課的孩子都是她的直系親屬」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吃斋的猪

猪现在的三餐多是吃蔬菜瓜果类。 偶尔蔬菜碗中加几片薄薄的肉片或鸡蛋增添点滋味。 吃素吃多了脸色也绿黄绿黄的。 本来都正在步入中老年人的步伐,脸色已经非常灰暗了,再加上营养不均匀的三餐。 猪脸越见丑陋,自己都不想看到镜中的自己。 这样的伙食也使猪脚步乏力,整天缺乏动力。 只想躺着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