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 16, 2015 656
當工作多到難以招架時,我們通常會作出兩種反應。第一種反應是強迫自己持續工作、不中斷休息片刻,企圖讓每一天產生最大效率。第二種反應是工作更多
小時,並且要求部屬也這麼做,企圖讓每一週產生最大效率。這兩種解方的基本觀念是,為了應付不斷湧進來的工作量,我們應該停止「浪費」時間,設法變得「更
有效率」一點。這種觀念源自我們對大腦運作方式的根本誤解。
持續工作、不中斷休息片刻,這種長時數的工作型態,對電腦或機器來說是好解方,因為它們不會感到疲累。它們每時每刻的工作品質都差不多,使用時間愈 長,生產力和效率就愈高。但我們並不是電腦或機器,我們是生物。要求大腦持續執行某種工作,而且要展現出一致的效能水準,就如同要求一位跑者不論在什麼境 況下都要保持相同速度,不論是短跑或馬拉松、是否禁食一天未眠、有沒有宿醉,或是才剛吃飽睡醒等。
人類是生物,生理狀態對我們的思考方式具有影響作用,一些科學家稱此為「體現認知」(embodied cognition),「體現認知」包含身體影響思考的種種方式。大腦是控管身體其他部位機制的重要器官,我們必須了解身體與認知的關連性,才能正確了解 認知(任何種類的思考)的運作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也就是說,你的身體動作,可能會大大影響你的思考。比方說,當你坐著,把雙手墊在頭後、雙腳高抬在桌上,這是很普遍的「高權力姿 勢」(power pose)。這種姿勢可能提高你的睪固酮分泌量,並降低你的皮質醇分泌量,而這樣的荷爾蒙組合會使你感覺有權力,表現得像領導人。
此外,你的肢體動作也可能會影響你的心情,進而影響你對他人想法或意圖的解讀。例如,研究顯示,如果你在評估某人時,做出具有敵意的姿勢或動作,例如比出中指等,你更可能會認為此人懷有敵意,因為這個動作提示、激起了敵意。
或者,以學習為例,你在學習時得仰賴記憶,但你的大腦儲存記憶的方式,並不同於電腦安裝軟體或下載檔案的方式。你的記憶是在大腦內形成的東西,神經 元得花時間產生結構變化,以使它們在未來更容易彼此活化,而這能夠解釋為何在考試前一晚死背的成效,遠不如用多天學習、吸收教材的成效,如果你想長期記得 內容的話。
不少研究結果發現,身為生物的我們,運作方式非常不同於電腦或機器,所以無法做到電腦或機器的效率水準。不過,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巨大未開發的潛能,這是電腦和機器不具有的,若是試圖無時無刻展現一致效率,將會阻礙我們發揮這些潛能。
這麼想好了,如果目標是要做一萬個伏地挺身,要是中間不暫停休息一下的話,會很難達成目標。如果一次只做某個數量,分多次做,就能夠做到一萬次。從 這個角度來看,大腦很像肌肉,在不當的狀態與條件下持續不停工作,能達成的將會很少;若是能夠創造正確、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大概沒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。
我從長年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,以及我與高效率且快樂的人共事的經驗中獲得的啟示是,想要真正擁有高生產力,最好拋開對效能的迷思,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產生每天展現高效率的2小時,完成真正重要的事。
關鍵2小時
想要做事有效率,關鍵在於配合人體的生理系統,當生理系統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,我們在理解、幹勁、情緒控制、解決問題、創意、決策等方面都能有優異 表現;當生理系統並非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,我們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可能會很糟糕。從運動量、睡眠量,到吃下肚的食物,都能大大影響我們心智功能的短期運作, 甚至是幾個小時內的運作。此外,我們在處理某項工作之前所從事的心智活動,也會影響到我們能否把工作做好。
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發現,對何時與如何安排高效能的心智功能運作提供了很多啟示,在這本書我會簡化成5種策略。我發現,這些策略最能幫助忙碌的人們,創造出每天至少2小時的高效率狀態。
1. 辨識每個決定點。一旦展開一項事務之後,你做事的方式大致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,這會讓你很難改變航道。你應該辨識並利用介於各項事務之間的那些時刻,也就是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的時刻,並決定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。
2. 管理心智能量。需要大量自我控制或專注力的事情,通常都會相當消耗心力。而且,使你高度情緒化的事情,往往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表現。所以,你應該根據每件事的處理需求及復原時間,安排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。
3. 停止對抗分心。學會引導自己的注意力,因為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會自動分散、游移,不會無止境地持續專注。試圖對抗分心,猶如試圖對抗海洋潮汐。了解大腦如何運作,就能幫助你在分心時,快速、有效地恢復專注力。
4.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。活動身體,並且選擇適當的飲食,以幫助自己在短期間進入能成功執行並完成工作的狀態(你可以在空檔吃東西或活動身體。)
5.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。了解哪些環境因素最有助於你的工作效能,並據此調整你的工作環境。一旦你知道什麼會導致你分心,或暗示你的大腦進入創造或冒險的模式,便能據此調整工作環境,讓自己做起事來更有效率。
這5項策略根據的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,也許聽起來很簡單,你甚至會覺得像是常識,但是我們在日常工作時,卻鮮少有意識地採用它們。了解它 們背後的科學道理,有助於我們知道什麼是值得採取的行動,以及如何在受限的條件下做到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事。我們全都能學會有意識地規律運用這些策略,讓自 己做事更有成效。
至於「2小時」這個時間長度,其實沒什麼可大做文章的。我之所以建議2小時,是因為我發現這個時間長度既可以做到,也足夠處理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。確切時數並不重要,對這些策略獲得一些經驗後,你可以建立4小時或僅僅10分鐘的心智運作高峰狀態,視你當天的工作需求而定。
不過,有一點要注意的是,我並不是建議你找出每天固定的2小時,例如早上9點到11點,作為每天的高效能時段。如果你和多數忙碌的專業人士一樣,你 無法總是能夠掌控何時必須做什麼事。如果你是晨型人、早上活力最佳,但老闆要你在下午3、4點的幕僚會議中進行簡報說明,你最好在那個時間處於高效能的心 智運作狀態。後續要介紹的這5個策略,能夠幫助你在平常工作天的任何時間,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使你的心智運作產生高效能。
我雖然相信在正確、適當的狀態與條件下,你能夠有優異的工作表現,但我不是說你能在高效能的2小時內完成所有工作。我要說的是,當你的心智能夠有效 率地運作時,在此時完成當日最重要的事,不僅能夠增強你的信心,還能夠激發你成就更多事的渴望。至於其餘的時間,你可以用來處理那些不太需要策略性或創造 性思考的事務,例如處理電子郵件、填寫表單、蒐集申請費用的單據、安排行程、支付帳單、規劃旅行、回覆電話等。當你的思緒變得更清明,就更能有效決定不去 理會哪些事務。
配合生理狀態安排工作,為自己規劃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,每天都能善用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,這不僅對長期的成功有益,也能適度幫助我們的生活恢復健全與平衡。
從今天起,就這麼做吧!
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: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,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,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
Two Awesome Hours: Science-Based Strategies to Harness Your Best Time and Get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Done
作者: 喬許.戴維斯
原文作者:Josh Davis, Ph.D.
譯者:李芳齡
出版社:大塊文化
持續工作、不中斷休息片刻,這種長時數的工作型態,對電腦或機器來說是好解方,因為它們不會感到疲累。它們每時每刻的工作品質都差不多,使用時間愈 長,生產力和效率就愈高。但我們並不是電腦或機器,我們是生物。要求大腦持續執行某種工作,而且要展現出一致的效能水準,就如同要求一位跑者不論在什麼境 況下都要保持相同速度,不論是短跑或馬拉松、是否禁食一天未眠、有沒有宿醉,或是才剛吃飽睡醒等。
人類是生物,生理狀態對我們的思考方式具有影響作用,一些科學家稱此為「體現認知」(embodied cognition),「體現認知」包含身體影響思考的種種方式。大腦是控管身體其他部位機制的重要器官,我們必須了解身體與認知的關連性,才能正確了解 認知(任何種類的思考)的運作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也就是說,你的身體動作,可能會大大影響你的思考。比方說,當你坐著,把雙手墊在頭後、雙腳高抬在桌上,這是很普遍的「高權力姿 勢」(power pose)。這種姿勢可能提高你的睪固酮分泌量,並降低你的皮質醇分泌量,而這樣的荷爾蒙組合會使你感覺有權力,表現得像領導人。
此外,你的肢體動作也可能會影響你的心情,進而影響你對他人想法或意圖的解讀。例如,研究顯示,如果你在評估某人時,做出具有敵意的姿勢或動作,例如比出中指等,你更可能會認為此人懷有敵意,因為這個動作提示、激起了敵意。
或者,以學習為例,你在學習時得仰賴記憶,但你的大腦儲存記憶的方式,並不同於電腦安裝軟體或下載檔案的方式。你的記憶是在大腦內形成的東西,神經 元得花時間產生結構變化,以使它們在未來更容易彼此活化,而這能夠解釋為何在考試前一晚死背的成效,遠不如用多天學習、吸收教材的成效,如果你想長期記得 內容的話。
不少研究結果發現,身為生物的我們,運作方式非常不同於電腦或機器,所以無法做到電腦或機器的效率水準。不過,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巨大未開發的潛能,這是電腦和機器不具有的,若是試圖無時無刻展現一致效率,將會阻礙我們發揮這些潛能。
這麼想好了,如果目標是要做一萬個伏地挺身,要是中間不暫停休息一下的話,會很難達成目標。如果一次只做某個數量,分多次做,就能夠做到一萬次。從 這個角度來看,大腦很像肌肉,在不當的狀態與條件下持續不停工作,能達成的將會很少;若是能夠創造正確、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大概沒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。
我從長年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,以及我與高效率且快樂的人共事的經驗中獲得的啟示是,想要真正擁有高生產力,最好拋開對效能的迷思,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產生每天展現高效率的2小時,完成真正重要的事。
關鍵2小時
想要做事有效率,關鍵在於配合人體的生理系統,當生理系統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,我們在理解、幹勁、情緒控制、解決問題、創意、決策等方面都能有優異 表現;當生理系統並非處於最適運作狀態時,我們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可能會很糟糕。從運動量、睡眠量,到吃下肚的食物,都能大大影響我們心智功能的短期運作, 甚至是幾個小時內的運作。此外,我們在處理某項工作之前所從事的心智活動,也會影響到我們能否把工作做好。
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發現,對何時與如何安排高效能的心智功能運作提供了很多啟示,在這本書我會簡化成5種策略。我發現,這些策略最能幫助忙碌的人們,創造出每天至少2小時的高效率狀態。
1. 辨識每個決定點。一旦展開一項事務之後,你做事的方式大致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,這會讓你很難改變航道。你應該辨識並利用介於各項事務之間的那些時刻,也就是你可以選擇接下來要做什麼事的時刻,並決定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。
2. 管理心智能量。需要大量自我控制或專注力的事情,通常都會相當消耗心力。而且,使你高度情緒化的事情,往往可能會影響到你的表現。所以,你應該根據每件事的處理需求及復原時間,安排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。
3. 停止對抗分心。學會引導自己的注意力,因為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會自動分散、游移,不會無止境地持續專注。試圖對抗分心,猶如試圖對抗海洋潮汐。了解大腦如何運作,就能幫助你在分心時,快速、有效地恢復專注力。
4.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。活動身體,並且選擇適當的飲食,以幫助自己在短期間進入能成功執行並完成工作的狀態(你可以在空檔吃東西或活動身體。)
5.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。了解哪些環境因素最有助於你的工作效能,並據此調整你的工作環境。一旦你知道什麼會導致你分心,或暗示你的大腦進入創造或冒險的模式,便能據此調整工作環境,讓自己做起事來更有效率。
這5項策略根據的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,也許聽起來很簡單,你甚至會覺得像是常識,但是我們在日常工作時,卻鮮少有意識地採用它們。了解它 們背後的科學道理,有助於我們知道什麼是值得採取的行動,以及如何在受限的條件下做到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事。我們全都能學會有意識地規律運用這些策略,讓自 己做事更有成效。
至於「2小時」這個時間長度,其實沒什麼可大做文章的。我之所以建議2小時,是因為我發現這個時間長度既可以做到,也足夠處理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。確切時數並不重要,對這些策略獲得一些經驗後,你可以建立4小時或僅僅10分鐘的心智運作高峰狀態,視你當天的工作需求而定。
不過,有一點要注意的是,我並不是建議你找出每天固定的2小時,例如早上9點到11點,作為每天的高效能時段。如果你和多數忙碌的專業人士一樣,你 無法總是能夠掌控何時必須做什麼事。如果你是晨型人、早上活力最佳,但老闆要你在下午3、4點的幕僚會議中進行簡報說明,你最好在那個時間處於高效能的心 智運作狀態。後續要介紹的這5個策略,能夠幫助你在平常工作天的任何時間,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,使你的心智運作產生高效能。
我雖然相信在正確、適當的狀態與條件下,你能夠有優異的工作表現,但我不是說你能在高效能的2小時內完成所有工作。我要說的是,當你的心智能夠有效 率地運作時,在此時完成當日最重要的事,不僅能夠增強你的信心,還能夠激發你成就更多事的渴望。至於其餘的時間,你可以用來處理那些不太需要策略性或創造 性思考的事務,例如處理電子郵件、填寫表單、蒐集申請費用的單據、安排行程、支付帳單、規劃旅行、回覆電話等。當你的思緒變得更清明,就更能有效決定不去 理會哪些事務。
配合生理狀態安排工作,為自己規劃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,每天都能善用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,這不僅對長期的成功有益,也能適度幫助我們的生活恢復健全與平衡。
從今天起,就這麼做吧!
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:神經科學家教你5種有效策略,使心智有高效率表現,聰明完成當日關鍵工作
Two Awesome Hours: Science-Based Strategies to Harness Your Best Time and Get Your Most Important Work Done
作者: 喬許.戴維斯
原文作者:Josh Davis, Ph.D.
譯者:李芳齡
出版社:大塊文化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